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(3)发表时间:2017-12-06 13:07 第六章 特殊施工法的结构防水 第一节 盾构衬砌 6.1.1 盾构法施工的隧道,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、复合管片、砌块等装配式衬砌或现浇混凝土衬砌。装配式衬砌宜用防水混凝土制作。当工程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,应采用相应的耐侵蚀混凝土或耐侵蚀的附加防水层。 6.1.2 管片制作的尺寸精度,不应大于±1.5mm,管片、砌块必须按设计要求在抗渗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。 6.1.3 双层衬砌的管片、砌块至少应设置一道密封条(垫)沟槽,弹性密封条(垫)宜选择具有良好回弹性、耐久性、耐水性的橡胶类材料,其外形应与沟槽相一致。 单层衬砌除设密封条(垫)沟槽外,内侧还应加凤嵌缝槽,嵌缝材料应具有弹塑性、收缩性小、与潮湿混凝土结合力强、便于施工等特性。嵌缝作业宜在盾构掘进影响范围外进行。 管片纵缝宜粘贴传力衬垫。 6.1.4 管片上的螺栓孔应采用螺孔密封圈防水,密封圈的外形应与螺孔、螺栓相配合。 6.1.5 衬砌与土体间的间隙应及时注浆充填,注浆材料宜具有防水性能。注浆孔应封填密实。 6.1.6 竖井与隧道结合处,宜采用柔性材料处理,并宜加固竖井洞圈周围土体。在软土地层距结合处一定范围内的衬砌段,宜增设变形缝或采用适应为形量大的密封条。 6.1.7 双层衬砌的内层衬砌混凝土浇筑前,应将外层衬砌的渗漏水引排或封堵。 第二节 顶管 6.2.1 管筒宜采用防水混凝土、钢板或钢板与混凝土复合材料制作。当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,应采用相应的耐侵蚀水泥和骨料,钢管和复合管筒应采用相应涂料或作内衬保护层,或采取其它防侵蚀措施。管筒须经抗渗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。 6.2.2 管筒接口形式和所用密封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: 一、一般南采用生接口,粉砂土质采用刚柔结合接口,粉砂土质地区的垂直出入口前后三节的管筒接口采用柔性接口; 二、每道接缝应连续作业一次完成。 6.2.3 管筒接口的缝深宜为30~40mm,如缝过深应用膨胀类水泥等材料嵌填。 6.2.4 管筒顶进时,宜从标高低的一端开始.工作坑内应设集水井。 第三节 沉井 6.3.1 沉井的井壁和底板,应采用防水混凝土,沉井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: 一、沉井井壁宜分节制作。接缝做法同防水混凝土施工缝,并宜在井壁迎水面接缝处设置附加防水层; 二、连续沉井间的接缝,应设置止水带和嵌缝材料; 三、固定模板用的螺栓穿过井壁时,必须采取止水措施。 6.3.2 沉井的干封底应符合下列规定: 一、地下水位应降至底板最低底平面500mm以下,降水作业应在底板混凝土达以设计强度后停止; 二、封底应对称进行; 三、封底前井壁与底板连接部位应凿毛并清洗干净; 四、后封底降水用的集水井,应用微膨胀混凝土填筑密实。 6.3.3 沉井水下封底应符合下列规定; 一、水下封底混凝土水泥用量宜为350~400kg/m3,砂率为45-50%,砂宜采用中、粗、砂、水灰比不宜大于0.6; 二、骨科粒径以5~40mm为宜; 三、水下封底混凝土应在沉井全部底面积上连续浇筑,浇筑时导管插入混凝土深度不宜小于1m; 四、水下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,主可从井内抽水。浇筑底板混凝土前应进行止水或导水。 6.3.4 当沉井与位于不透水层内的地下工程连接时,应先封住井壁外侧含水层的渗水通道。 第四节 地下连续墙 6.4.1 连续墙的施工应根据工程要求和施工条件划分单元槽段,应尽量减少槽段数量。墙体接缝应避开拐角部位。 6.4.2 连续墙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; 一、选择合适的泥浆配合比或降低地下水位等措施,以防止坍方; 二、连续墙的垂直向成槽精度宜为1/100~1/300; 三、浇宫续墙的混凝土前必须清孔、置换泥浆和清除沉渣,并应将接缝面的泥土杂物清刷干净; 四、钢筋笼浸泡泥浆时间不应超过10h; 五、浇筑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宜为1.5~6m.在槽段端部的浇筑导管与端部的距离宜为1~1.5m,混凝土浇筑必须连续进行。 6.4.3 混凝土用的水泥标号,不应低于425号,水泥用量不应少于370kg/m3,坍落度应为20±2cm。 6.4.4 开挖作业应在连续墙的墙体达以设计强度后进行,并应配合基坑开控合理设置支撑。 6.4.5 连续墙的墙体与工程顶板、底板、水平框架等连接部位的施工,应符合下列规定; 一、连接部位应预留齿槽和连接筋; 二、浇筑混凝土前应将连接部位凿毛、清洗干净; 三、连接部位宜用微膨胀混凝土浇筑; 四、连接部位的内侧面层,可设置嵌缝材料,顶板可外贴卷材防水层。 6.4.6 连续墙宜设置附加防水层或内层衬砌.连续墙墙体接缝可设置止水带或外侧注浆,内层衬砌的接缝应与连续墙缝错开。 6.4.7 连续墙的墙体如出现裂缝、孔洞等缺陷时,应及时采取相应的修补措施。 第五节 锚喷支护 6.5.1 喷射混凝土施工前,应视轩;围岩裂隙及渗漏水的情况,预先采用引排或注浆堵水。 采用引排措施时,应采用耐侵蚀的柔性导水材料。 6.5.2 喷射混凝土的抗渗等级,不应小于0.8MPa.喷射混凝土宜掺入早强剂,减水剂、膨胀剂或复合外加剂等材料。 6.5.3 喷射混凝土的厚度应大于80mm,对坑道变截面及轴线转折点的阳角部位,应培加喷射混凝土厚度30~50mm。 6.5.4 喷射混凝土设置埋设件时,应做好防水处理。对渗漏水的锚杆孔,应预先进行堵水,再埋设锚杆,并宜选用有膨胀性的砂浆。 6.5.5 喷射混凝土终凝后,应立即喷水养护,养护的时间不得少于十四天。 第六节 高压喷射帷幕 6.6.1 高压喷射法,可用于土壤标准贯入试验值为0-30的淤泥质粘土、淤泥质亚粘土、亚砂土、砂土等软土地基中作防渗帷幕。 6.6.2 高压喷射所形成的固结体,可呈桩或板状,宜采用串联式或折线式搭接.喷射孔的间距宜为0.4~2.0m。 6.6.3 防渗帷幕宜插入不透水层,其深度应按下式计算: 6.6.4 浆液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浆、粘土水泥浆、掺有外加剂的水泥浆或化学浆液。 6.6.5 高压喷射注浆的工艺参数,宜按表6.6.5选用。 第七章 隧道、坑道排水
第一节 一般规定 7.1.1 有自流排水条件的隧道、坑道,应采用排水法,但应防止由于排水危及地面建筑物及农田水利设施。 通向江、河、湖、海的排水口标高,低于洪(潮)水位时,应采取防倒灌措施。 7.1.2 隧道、坑道宜采用贴壁式衬砌,对防水防潮要求较高的可采用离壁式衬砌或衬套。 第二节 贴壁式衬砌 7.2.1 贴壁式衬砌拱顶迎水面宜平整,并应采用暗沟或盲沟将水导入排水沟内。 7.2.2 排水沟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; 一、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不得小于0.5%,横向坡度不宜小于1%,铁路隧道纵向坡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,但不得小于0.1%,横向坡度不得小于2%; 二、排水沟的断面尺寸视排水量而定,可按表7.2.2选用。 三、排水沟应设盖板.排污水时应有密闭措施; 四、在直线段每30~50m及交叉、转弯、变坡处,应设置检查井,井口须设活动盖板; 五、在寒冷地区应有防冻措施。 7.2.3 盲沟的设置,应符合下列规定: 一、宜设在衬砌与围岩之间,见图7.2.3; 二、沿洞室纵轴方向设置的距离,宜 10~30m; 三、盲沟断面的尺寸应根据渗水量及洞室超挖情况确定,纵向坡度不得小于0.5%; 四、盲沟宜先设反滤层,后铺石料,石料必须洁净、无杂质,含泥量不得大于2%.铺设时石料粒径由内向外逐渐减少; 五、盲沟的出水口应设滤水篦子或反滤层。 7.2.4 排水暗沟可设置在衬砌内,宜采用塑料管或塑料排不带等。 第三节 离壁式衬砌 7.3.1 围岩稳定和防潮要求高的工程可设置离壁衬砌,衬砌与岩壁间的距离,应符合下列规定; 一、拱顶上部宜为600~800mm。 二、侧墙处不应小于500mm。 7.3.2 衬砌拱部宜作附加防水层,拱肩应设置排水沟,沟底预埋排水管或设排水孔,直径宜为50~100mm,间距不宜大于6m,在侧墙和拱肩处应设检查孔,见图7.3.2。 7.3.3 侧墙外排水沟做明沟,其纵向坡度不应小于0.5%。 第四节 衬套 7.4.1 衬套可采用钢丝网水泥板、石棉水泥板、玻璃钢或金属板等材料,接缝宜相应采用嵌填、粘结、搭接或焊接等方法密封。 7.4.2 衬套外形有应有利于排水,底板可架空。 7.4.3 离壁衬套与衬砌或围岩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m,在衬套外侧应设置明沟。半离壁衬套应在拱肩处设置排水沟。
文章分类:
标准化施工
|